
哈尔滨翻译借民营之力造出版业大船
张高里在2005年正式加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以下简称“中译”)这个大家庭的时候,中译已经在改制之路上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中译负责出版业务的副总经理,最让张高里难以处理的就是复杂的人员机制改革了。
“传统的国营出版社,人员身份的转换则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张高里对此感受深刻,刚刚开始转企改制的时候众多中译职工已经习惯了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改制让很多职工人心惶惶。
张高里没少为此烦恼,在那一段时间内,张高里不得不频频召开职工会议,亲自为职工做工作,让大家放下思想负担。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困难重重。“有些人就看单位有没有提前退休的政策;有些正值青壮年,也在盘算能不能提前退休,从而享受事业单位待遇,还可以继续在社会上找活干。”张高里表示,尤其是那些已经在中译干了20多年的职工很担心自己的未来。更让张高里感觉到棘手的是,为了适应市场化的运行,中译急需一批熟悉市场化操作的新人领导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些已经为中译拼搏了几十年的老负责人该如何安置。
这一系列的人员问题让张高里颇感力不从心,但企业要转制,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改掉旧体制的弊端,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张高里对此颇为坚定地表示。
多种措施改革人员机制
虽然转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但要将人员机制真正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张高里没少忙碌,人员改制中最难的就是老员工的安置。中国出版集团规定,旗下企业已退休的和5年内将退休的老员工,在企业转制拿了社保以后出现的和事业单位体制下的工资差额,由单位的资金来补齐,而10年内退休的、工龄满30年的员工,也将会通过单位出资的方式保证其收入水平不会降低。
“政策有了,我们还需要做很多说服工作。”张高里说道,“这些老员工已经干了几十年,我们不能一刀切全轰走啊。好多人都是家庭的中坚力量,所以我们为了保证员工利益,将他们换到相对轻松点的部门,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
张高里介绍,他也亲自动员一些老员工去二线工作,“比如让部分员工去企业旗下书店,书店会相对工作轻松,也能保证员工的既有利益”。而对于一些曾经分管大地区的领导,张高里则想办法完成新老交替。
张高里讲了一个案例,一个老员工管理北京市场很多年了,但现在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无法很好地把握北京这个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市场。于是公司要求公开招聘,竞聘时候制定了硬性标准。“这时候老同志不乐意了,困难摆了一堆,表示无法完成指标。”张高里说,“但是新来的竞聘者经验丰富,对于公司提出的硬性标准信心满满。所以最后就让老同志下来,让这个年轻的同志上去。”
“刚开始老同志很不乐意,被安置在了二线的书店。但一年下来老同志一看,人家确实干得好,也就接受了。”张高里笑着说,其实很多老员工对于企业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也希望企业发展壮大,因此也会对人员改制表示理解。
国企改制不惧民营出版
一系列人员改制的完成让中译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但出版市场风起云涌,中译不仅要面对其他国家级大型出版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市场中为数众多的民营出版机构的挑战。
为此,中译进行了一系列内部管理调整,首先从内部职工管理上加大改制力度。“我们对各个岗位的权力任务有明确规定。正职一聘两年,副职每年一聘,其他所有员工都是一年一聘。”张高里明确地表示,“我们采用绩效考核办法,简单说就是优胜劣汰。”
在这个基础上,中译员工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通过人员调整,职工更加努力工作,一个好的编辑一年拿到几十万是家常便饭了”。张高里表示。
不仅如此,为了弥补中译在出版市场上的竞争劣势,张高里还在积极需求民营企业优秀人才的加盟。中译目前已经在筹划和民营出版企业合作建立合资公司。“我们已经和四五家民营企业在探讨具体的合作模式,中译将和他们共同建立合资公司把他们在策划、创意方式的优势和我们的出版发行优势结合起来。”
此时的张高里对于中译的未来信心满满,在他看来,只要在改制中把握人才的选择,让更多的优秀出版编辑人才在改制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就能保证企业稳定发展。“这是中译在未来的必然选择。”张高里最后表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