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翻译公司论哈尔滨翻译服务行业的发展战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10-4-16 11:00:23
翻译活动贯穿于涉外经济活动的始终,具体而言,翻译业务涵盖和涉及了情报信息、标书合同、标准专利、科技文献、商标广告、厂家及产品介绍、谈判索赔、技术交流和培训、国内现场施工服务、进出口业务、信息管理等。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哈尔滨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通过对哈尔滨翻译服务行业的市场调查,本文在分析其现状基础上,就发展战略提出若干建议。
一、哈尔滨翻译服务行业现状分析
现阶段哈尔滨地区大大小小不同规模的翻译公司约20多家。其中经营状况比较好的有全球翻译、春霞翻译、译林翻译、金侨翻译等,涉及的语种大致为:英语、日语、韩语、德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荷兰语、阿拉伯语等40多个。他们主要为各类企业和个人提供双语的笔译和口译服务,翻译业务涵盖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法律、广告、计算机、网络、信息、通讯、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汽车、环保、航空、核工业、建筑、矿业、食品、纺织、能源、农林牧、文学等领域。除此之外,还提供代办文书、认证等一系列的服务项目。
(一)拥有广大的市场潜力
知识经济时代,翻译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在促进交流、知识创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全球翻译市场产值已经超过了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了其中的30%,而中国又占亚太地区的30%,达到137亿元人民币。但是,哈尔滨翻译市场在全国市场份额还不到10%。
哈尔滨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比重高、贡献大,是哈尔滨经济的重要特点。哈尔滨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外贸出口注入了强劲活力。哈尔滨外贸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哈尔滨货”已经进入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哈尔滨又是著名的侨乡,共有50多万华侨遍布90余个国家和地区。民营经济的繁荣,外贸的稳固增长,外贸从业人员和侨民的流动,各种国际展会、研讨会甚至是锦标赛的召开,都为哈尔滨的翻译服务行业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契机。
(二)总体服务水平偏低
相对于浙江省其他大中城市,哈尔滨翻译公司数量上不处于劣势,但是翻译服务业的总体水平普遍偏低。
哈尔滨大部分的翻译公司都属于家族式企业,夫妻店、姐妹店也屡见不鲜。很多翻译公司的经营者并不是外语科班出身,仅仅到国外进修了几年。即使较正式的翻译公司,通常也仅有负责人一位,常驻处理英汉—汉英翻译员工2~3名,有一半以上的翻译公司并没有设置专人校稿。涉及到小语种的翻译则利用网络发送到北京或上海请资深的专业人士翻译好以后再传回。再加上受经济利益的强力驱使,不免出现急功近利、译德低下、唯利是图的现象:不忠于原文,按照客户的要求故意夸大或篡改译文;对翻译文本质量也漠不关心,只要客户不投诉,也就不去追究信息的正确与否;等等。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哈尔滨本地的外语工作者在双语言能力上并不逊色于北京、上海等地的翻译人员,哈尔滨的大量侨民也为哈尔滨的翻译服务业储备了丰富的小语种资源。但目前翻译服务业的译员水平大多未经鉴定,翻译服务的成品质量参差、良莠不齐,缺乏可信度。以最常见的企业及其产品介绍文稿翻译为例,这些文稿涉及阀门、化工、汽车配件、电子产品、塑料制品、鞋材、机械、模具等哈尔滨特色行业产品的工作原理和专有词汇的翻译,常因技术性语言翻译不精确、概念表达不到位而出现返工甚至“退货”等问题,从而导致不少企业机构在获取外语资料与信息时,宁可找自己人处理进行“内部消化”,也不愿意找专业的翻译公司寻求服务。
究其原因,哈尔滨的翻译服务行业管理仍然是一个灰色地带,缺乏统一规范的市场管理机制,没有统一的服务资质要求和一系列规范完整的品质控制程序,责任鉴定、赔偿办法都没有一个确切的依据。哈尔滨的翻译行业就如同几十年前的哈尔滨制鞋业,如果不加以改进,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将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哈尔滨翻译服务行业的发展战略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对“翻译也是一种产业”的观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哈尔滨的翻译公司知道本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却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只会通过低价恶性竞争的方式为本企业在市场上谋得一线生机。笔者认为,在国际市场大分工、大合作,商机稍纵即逝的今天,哈尔滨的翻译服务行业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走产业化、信息化的品牌发展道路。
(一)建立完善的行业运行体制
针对哈尔滨当前翻译服务行业参差不齐的现状,首先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规范哈尔滨翻译服务行业的整个运行过程,具体可以实施以下几点:
1.规范准入制度,统一操作模式
建立翻译服务行业准入制度,即必须明确一个翻译公司必须具备怎样的硬件(电脑通讯设备、图书资料等)和软件(翻译人员素质要求、管理系统等)条件才能获准登记注册;同时,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翻译工作者从业素质的管理力度:员工要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定期考核,甚至可以按照工作年限,工作成绩为其划分等级。应该建立一个全行业认可的服务操作流程,设置“译,改,审”的合理分工,并设立定期的行政监督机制。
2.建立合理透明的价格体系
翻译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两个方面。公平竞争意味着翻译价格必须公平。公平价格应当是劳动价值的真实体现,即按劳取酬。据国内翻译公司的实践,翻译费用主要取决于稿件的字数,收费计算以中文字符为准,每千中文字为单位,人民币为流通货币。影响翻译(笔译)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语种、翻译方向、地域因素、交稿时间、超优质翻译及排版和图文处理的难易度。目前哈尔滨翻译服务业的市场价格体系十分混乱,笔译的唯一影响因素只有“语种”,而且同时存在着按字数计算和按篇幅计算的计价方式,即使同是以字数计算,也是企业自定标准,各自为政,或算中文,或算外文。同一篇中译英文稿收费从80/千字到180/千字不等,由此而产生的译文质量的差别可想而知。对于口译来说,不仅单位价格普遍比全国大中城市低25%,而且口译的方式的改变不会对价格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合理透明的价格体系,盲目的打价格战只会让哈尔滨整个翻译市场因低质量服务和恶性竞争而进一步失去消费者的信赖。在这里,除了可以借助行政手段加以调控,也依靠协会的力量。翻译市场庞大的哈尔滨有必要建立一个全行业认可的翻译协会,并发挥好其监管作用。
3.完善质保体系
质量竞争包括译文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竞争。译文质量的根本保证在于译者的水平。保密、公正、按时、准确、尊重客户、公平交易、售后服务、谢绝自己所不能胜任的翻译任务,是每个翻译从业者和机构必须恪守的基本价值观。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其质量评价的可操作性并不强,政府部门目前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而客户对作为产品的译文质量也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所以笔者认为这一任务还应该由行会或高校担负起来。政府可以授权行会或高校设立鉴定中心,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考察,甚至可以建立宏观的评价标准和相应的错译、误译赔偿制度。对于问题较大的翻译文本由翻译公司做出经济赔偿,各个注册翻译社也要定期上交一定的稿件以备审查。在质保方面,全行业甚至可以引入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北京上海的某些大型翻译社已经开始尝试,效果比较理想。
(二)建立行业信息沟通平台,促进品牌建设
哈尔滨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与经济相比,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没有那么快,加上世人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哈尔滨缺乏特色文化,哈尔滨人人文素质平均不如杭州、上海等地,所以人们普遍对翻译服务这一特殊领域抱有怀疑的态度。但事实上,有人做过统计,同样一篇稿件,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哈尔滨市场上较好的翻译公司的工作时间只有上海同行业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二。目前哈尔滨翻译市场基本为中小企业,其中没有知名的翻译品牌,无法对市场起到良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笔者以为,在目前混乱的市场竞争之下,哈尔滨翻译行业最大目标应该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知名度,在消费者尚未对其它品牌熟悉的情况下,及早地在本地消费者心中建立品牌形象,而不是通过互相压价来图“小利”。要改变这一行业现状首先要改变观念,翻译服务行业不仅仅可以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助动力,起辅助的作用,也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参与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而竞争就意味着发展和宣传自己的特色品牌。所谓的特色,即是“做别人没有的东西”
一、哈尔滨翻译服务行业现状分析
现阶段哈尔滨地区大大小小不同规模的翻译公司约20多家。其中经营状况比较好的有全球翻译、春霞翻译、译林翻译、金侨翻译等,涉及的语种大致为:英语、日语、韩语、德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荷兰语、阿拉伯语等40多个。他们主要为各类企业和个人提供双语的笔译和口译服务,翻译业务涵盖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法律、广告、计算机、网络、信息、通讯、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汽车、环保、航空、核工业、建筑、矿业、食品、纺织、能源、农林牧、文学等领域。除此之外,还提供代办文书、认证等一系列的服务项目。
(一)拥有广大的市场潜力
知识经济时代,翻译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在促进交流、知识创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全球翻译市场产值已经超过了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了其中的30%,而中国又占亚太地区的30%,达到137亿元人民币。但是,哈尔滨翻译市场在全国市场份额还不到10%。
哈尔滨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比重高、贡献大,是哈尔滨经济的重要特点。哈尔滨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外贸出口注入了强劲活力。哈尔滨外贸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哈尔滨货”已经进入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哈尔滨又是著名的侨乡,共有50多万华侨遍布90余个国家和地区。民营经济的繁荣,外贸的稳固增长,外贸从业人员和侨民的流动,各种国际展会、研讨会甚至是锦标赛的召开,都为哈尔滨的翻译服务行业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契机。
(二)总体服务水平偏低
相对于浙江省其他大中城市,哈尔滨翻译公司数量上不处于劣势,但是翻译服务业的总体水平普遍偏低。
哈尔滨大部分的翻译公司都属于家族式企业,夫妻店、姐妹店也屡见不鲜。很多翻译公司的经营者并不是外语科班出身,仅仅到国外进修了几年。即使较正式的翻译公司,通常也仅有负责人一位,常驻处理英汉—汉英翻译员工2~3名,有一半以上的翻译公司并没有设置专人校稿。涉及到小语种的翻译则利用网络发送到北京或上海请资深的专业人士翻译好以后再传回。再加上受经济利益的强力驱使,不免出现急功近利、译德低下、唯利是图的现象:不忠于原文,按照客户的要求故意夸大或篡改译文;对翻译文本质量也漠不关心,只要客户不投诉,也就不去追究信息的正确与否;等等。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哈尔滨本地的外语工作者在双语言能力上并不逊色于北京、上海等地的翻译人员,哈尔滨的大量侨民也为哈尔滨的翻译服务业储备了丰富的小语种资源。但目前翻译服务业的译员水平大多未经鉴定,翻译服务的成品质量参差、良莠不齐,缺乏可信度。以最常见的企业及其产品介绍文稿翻译为例,这些文稿涉及阀门、化工、汽车配件、电子产品、塑料制品、鞋材、机械、模具等哈尔滨特色行业产品的工作原理和专有词汇的翻译,常因技术性语言翻译不精确、概念表达不到位而出现返工甚至“退货”等问题,从而导致不少企业机构在获取外语资料与信息时,宁可找自己人处理进行“内部消化”,也不愿意找专业的翻译公司寻求服务。
究其原因,哈尔滨的翻译服务行业管理仍然是一个灰色地带,缺乏统一规范的市场管理机制,没有统一的服务资质要求和一系列规范完整的品质控制程序,责任鉴定、赔偿办法都没有一个确切的依据。哈尔滨的翻译行业就如同几十年前的哈尔滨制鞋业,如果不加以改进,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将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哈尔滨翻译服务行业的发展战略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对“翻译也是一种产业”的观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哈尔滨的翻译公司知道本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却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只会通过低价恶性竞争的方式为本企业在市场上谋得一线生机。笔者认为,在国际市场大分工、大合作,商机稍纵即逝的今天,哈尔滨的翻译服务行业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走产业化、信息化的品牌发展道路。
(一)建立完善的行业运行体制
针对哈尔滨当前翻译服务行业参差不齐的现状,首先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规范哈尔滨翻译服务行业的整个运行过程,具体可以实施以下几点:
1.规范准入制度,统一操作模式
建立翻译服务行业准入制度,即必须明确一个翻译公司必须具备怎样的硬件(电脑通讯设备、图书资料等)和软件(翻译人员素质要求、管理系统等)条件才能获准登记注册;同时,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翻译工作者从业素质的管理力度:员工要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定期考核,甚至可以按照工作年限,工作成绩为其划分等级。应该建立一个全行业认可的服务操作流程,设置“译,改,审”的合理分工,并设立定期的行政监督机制。
2.建立合理透明的价格体系
翻译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两个方面。公平竞争意味着翻译价格必须公平。公平价格应当是劳动价值的真实体现,即按劳取酬。据国内翻译公司的实践,翻译费用主要取决于稿件的字数,收费计算以中文字符为准,每千中文字为单位,人民币为流通货币。影响翻译(笔译)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语种、翻译方向、地域因素、交稿时间、超优质翻译及排版和图文处理的难易度。目前哈尔滨翻译服务业的市场价格体系十分混乱,笔译的唯一影响因素只有“语种”,而且同时存在着按字数计算和按篇幅计算的计价方式,即使同是以字数计算,也是企业自定标准,各自为政,或算中文,或算外文。同一篇中译英文稿收费从80/千字到180/千字不等,由此而产生的译文质量的差别可想而知。对于口译来说,不仅单位价格普遍比全国大中城市低25%,而且口译的方式的改变不会对价格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合理透明的价格体系,盲目的打价格战只会让哈尔滨整个翻译市场因低质量服务和恶性竞争而进一步失去消费者的信赖。在这里,除了可以借助行政手段加以调控,也依靠协会的力量。翻译市场庞大的哈尔滨有必要建立一个全行业认可的翻译协会,并发挥好其监管作用。
3.完善质保体系
质量竞争包括译文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竞争。译文质量的根本保证在于译者的水平。保密、公正、按时、准确、尊重客户、公平交易、售后服务、谢绝自己所不能胜任的翻译任务,是每个翻译从业者和机构必须恪守的基本价值观。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其质量评价的可操作性并不强,政府部门目前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而客户对作为产品的译文质量也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所以笔者认为这一任务还应该由行会或高校担负起来。政府可以授权行会或高校设立鉴定中心,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考察,甚至可以建立宏观的评价标准和相应的错译、误译赔偿制度。对于问题较大的翻译文本由翻译公司做出经济赔偿,各个注册翻译社也要定期上交一定的稿件以备审查。在质保方面,全行业甚至可以引入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北京上海的某些大型翻译社已经开始尝试,效果比较理想。
(二)建立行业信息沟通平台,促进品牌建设
哈尔滨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与经济相比,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没有那么快,加上世人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哈尔滨缺乏特色文化,哈尔滨人人文素质平均不如杭州、上海等地,所以人们普遍对翻译服务这一特殊领域抱有怀疑的态度。但事实上,有人做过统计,同样一篇稿件,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哈尔滨市场上较好的翻译公司的工作时间只有上海同行业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二。目前哈尔滨翻译市场基本为中小企业,其中没有知名的翻译品牌,无法对市场起到良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笔者以为,在目前混乱的市场竞争之下,哈尔滨翻译行业最大目标应该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知名度,在消费者尚未对其它品牌熟悉的情况下,及早地在本地消费者心中建立品牌形象,而不是通过互相压价来图“小利”。要改变这一行业现状首先要改变观念,翻译服务行业不仅仅可以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助动力,起辅助的作用,也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参与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而竞争就意味着发展和宣传自己的特色品牌。所谓的特色,即是“做别人没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