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翻译公司关于当前我国翻译质量问题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10-4-12 11:40:58
一、翻译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批评文章中所谈到的翻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少数作品的译者不负责任,为赶任务粗制滥造;作品中的错译、误译;翻译公司的翻译操作;出版社追求经济效益,翻译的速度越来越快,不求质量,只求速度;少数出版社为了减少稿费支出,找在校学生为出版社翻译作品,而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语言知识积累和翻译经验的积累是根本不能胜任翻译工作的。以上5个方面的问题,与真正意义上的译者有关系的只有第一和第二条。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少数翻译作品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有文章说, 1978至1990年全国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 85万种, 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达到9. 44万种, 8年间翻译出版物比此前12年间还多了三倍多。这样算来, 1978年至今,翻译作品的数量应该在15种万左右。这个数字是建国后前17年的50倍以上。单从数量上看,中国确实成了世界翻译大国。这15万种图书中哪些是质量低劣的,哪些是高质量的, 哪些是平庸的,没有人做过统计。原因之一是缺乏广泛接受的评价标准,之二是工作量太大,而且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出版数量的骤增说明读者有需要,在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又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某些出版部门 可能会找不到合适的译者,从而出现了质量不高的译作。在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出现这种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而在现阶段出现少数质量低劣的翻译图书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毕竟不是主流。从另一方面讲,对于那些劣质翻译,仅靠评论界的批评是不够的,我们应当从制度上制约这种情况的发生。
二、译作质量低下的原因译作质量低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译者方面, 二是出版社方面,三是译者和出版社共同的原因。少数译者不坚持职业操守,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忽视翻译质量,这种现在是存在的,但并非普遍现象。这样做, 不仅毁坏了译者自己的名声,也毁坏了出版社的名誉。水平再高的翻译,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恐怕也是难译出好的作品的。还有一些人,不精通外语,竟然也做起了翻译。他们把别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改动一下就变成了自己的译作;或是拿起剪刀,把若干名家翻译的最精彩的部分剪下来,拼接起来成为自己的"译作, "质量可想而知。甚至还有不懂外语的人也做起了翻译。对于这种人,应从制度上把其拒之门外。出版社方面也应坚持职业道德,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应为社会提供负责任的、高质量的译品。出版部门不讲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只追求经济效益,对一些热门作品仓促组织翻译、抢译,其译文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还有一些出版社,自身不具备翻译作品的审稿和定稿能力,不能对作品翻译质量做出判断,没有把关能力,请外面的人做责任编辑,这也是造成劣质译品的原因。出版社没有自己的基本翻译队伍,找到了好的选题临时找译者,对译者的情况又不了解,中间又没有监管措施,这就很难保证翻译的质量了。
当然,翻译质量问题的存在,与中国学术界的浮躁风气、与中国学术界所盛行的学术消费主义、一味强调数量而不关注研究质量甚至与中国学术界剽窃抄袭之风屡禁不止等问题不无关系。翻译作品的质量不高,从译者的角度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外文的理解问题;二是中文表达方面的问题;三是责任心或曰职业道德问题。如果有较强外文理解能力,又有良好的中文表达能力和一个翻译应当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良知,译文质量就基本有了保证.以上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能导致译文质量不高。关于作品中的错译和误译问题,我们也应该区别看待。一部翻译作品犹如一棵大树,树上有些枯枝败叶,也在情理之中。翻译作品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没有完美之作。如果找到了称职的译者,对出版社和读者来说都是好事。一个好的翻译在拿到原作后,会认真阅读研究,在译前会认真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原书作者的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在阅读和研究中找感觉,在充分了解和把握了原作之后才会动手翻译。即便这样,也免不了出差错。如果出版社找到了不称职的译者,责任编辑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一个合格的责任编辑怎么能容忍质量不高的译文出版呢?编辑一本译作,有点像批改翻译作业。责任编辑碰到一部好的译品,编起来得心应手,心情舒畅;碰到劣质译作, 责任编辑也会心烦意乱。劣质译作的出版,译者、责任编辑都有责任。责任编辑有义务把劣质译作拒之门外。名曰责任编辑,理应尽到自己的职责。批评文章中所谈到的抄袭、剽窃、侵权等现象不属翻译范畴,不在讨论之列。出版部门要自律,翻译质量不合格的作品不出版。
三、提高我国翻译作品总体质量的对策笔者所认识的一些翻译家都在辛勤耕耘,没有听说哪位译者译一部著作或作品只需要10天到两个月的时间。因此,“我国目前一本书的翻译周期往往只有10天到两个月的时间”的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只是一种个别现象,不能代表中国翻译界的总体状况。3位翻译在两个月内完成60万字的作品是不可取的,而耗费10年或20年的工夫去翻译一部作品也同样是不可取的。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当代人的要求和50年前人们的要求也不一样了,读者的口味在变化。如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选题,寻找什么样的翻译家来翻译不同的作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翻译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出版部门也应该严格把关,把不称职的翻译和不合格的译品拒之门外。出版部门不谈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但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译文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这样一批出版社都在这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上述出版社出了许多优秀的翻译作品和著作,他们的经济效益一定不比那些出了粗制滥造之作的出版社差.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翻译作品,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学术著作的翻译,或是其他文本的翻译,绝大部分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我们的翻译家和翻译工作者,绝大多数是优秀的和称职的,他们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繁荣不辞劳苦、辛勤耕耘,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而那些不具备资质的翻译的粗制滥造之作并非当今翻译界的主流。
翻译评论家们应该抱着乐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1978年以后的翻译状况,充分肯定近30年来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2004年11月7日中国网的记者在采访林戊荪 先生的时候,林先生说,“我们欣喜地看到,高质量的翻译及翻译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优秀的翻译及翻译研究人才脱颖而出,翻译研究机构及翻译院系在全国一些院校相继成立。”我以为,这才是中国翻译界的总体现状和主流。我国翻译界和出版界应当携起手来,译者坚持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出版者严格把关,优秀的翻译作品和精品一定会层出不穷。评论界也应当客观地、心平气和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翻译出版情况。我国的翻译事业在译者、出版者和评论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更加繁荣。
批评文章中所谈到的翻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少数作品的译者不负责任,为赶任务粗制滥造;作品中的错译、误译;翻译公司的翻译操作;出版社追求经济效益,翻译的速度越来越快,不求质量,只求速度;少数出版社为了减少稿费支出,找在校学生为出版社翻译作品,而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语言知识积累和翻译经验的积累是根本不能胜任翻译工作的。以上5个方面的问题,与真正意义上的译者有关系的只有第一和第二条。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少数翻译作品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有文章说, 1978至1990年全国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 85万种, 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达到9. 44万种, 8年间翻译出版物比此前12年间还多了三倍多。这样算来, 1978年至今,翻译作品的数量应该在15种万左右。这个数字是建国后前17年的50倍以上。单从数量上看,中国确实成了世界翻译大国。这15万种图书中哪些是质量低劣的,哪些是高质量的, 哪些是平庸的,没有人做过统计。原因之一是缺乏广泛接受的评价标准,之二是工作量太大,而且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出版数量的骤增说明读者有需要,在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又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某些出版部门 可能会找不到合适的译者,从而出现了质量不高的译作。在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出现这种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而在现阶段出现少数质量低劣的翻译图书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毕竟不是主流。从另一方面讲,对于那些劣质翻译,仅靠评论界的批评是不够的,我们应当从制度上制约这种情况的发生。
二、译作质量低下的原因译作质量低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译者方面, 二是出版社方面,三是译者和出版社共同的原因。少数译者不坚持职业操守,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忽视翻译质量,这种现在是存在的,但并非普遍现象。这样做, 不仅毁坏了译者自己的名声,也毁坏了出版社的名誉。水平再高的翻译,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恐怕也是难译出好的作品的。还有一些人,不精通外语,竟然也做起了翻译。他们把别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改动一下就变成了自己的译作;或是拿起剪刀,把若干名家翻译的最精彩的部分剪下来,拼接起来成为自己的"译作, "质量可想而知。甚至还有不懂外语的人也做起了翻译。对于这种人,应从制度上把其拒之门外。出版社方面也应坚持职业道德,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应为社会提供负责任的、高质量的译品。出版部门不讲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只追求经济效益,对一些热门作品仓促组织翻译、抢译,其译文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还有一些出版社,自身不具备翻译作品的审稿和定稿能力,不能对作品翻译质量做出判断,没有把关能力,请外面的人做责任编辑,这也是造成劣质译品的原因。出版社没有自己的基本翻译队伍,找到了好的选题临时找译者,对译者的情况又不了解,中间又没有监管措施,这就很难保证翻译的质量了。
当然,翻译质量问题的存在,与中国学术界的浮躁风气、与中国学术界所盛行的学术消费主义、一味强调数量而不关注研究质量甚至与中国学术界剽窃抄袭之风屡禁不止等问题不无关系。翻译作品的质量不高,从译者的角度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外文的理解问题;二是中文表达方面的问题;三是责任心或曰职业道德问题。如果有较强外文理解能力,又有良好的中文表达能力和一个翻译应当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良知,译文质量就基本有了保证.以上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能导致译文质量不高。关于作品中的错译和误译问题,我们也应该区别看待。一部翻译作品犹如一棵大树,树上有些枯枝败叶,也在情理之中。翻译作品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没有完美之作。如果找到了称职的译者,对出版社和读者来说都是好事。一个好的翻译在拿到原作后,会认真阅读研究,在译前会认真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原书作者的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在阅读和研究中找感觉,在充分了解和把握了原作之后才会动手翻译。即便这样,也免不了出差错。如果出版社找到了不称职的译者,责任编辑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一个合格的责任编辑怎么能容忍质量不高的译文出版呢?编辑一本译作,有点像批改翻译作业。责任编辑碰到一部好的译品,编起来得心应手,心情舒畅;碰到劣质译作, 责任编辑也会心烦意乱。劣质译作的出版,译者、责任编辑都有责任。责任编辑有义务把劣质译作拒之门外。名曰责任编辑,理应尽到自己的职责。批评文章中所谈到的抄袭、剽窃、侵权等现象不属翻译范畴,不在讨论之列。出版部门要自律,翻译质量不合格的作品不出版。
三、提高我国翻译作品总体质量的对策笔者所认识的一些翻译家都在辛勤耕耘,没有听说哪位译者译一部著作或作品只需要10天到两个月的时间。因此,“我国目前一本书的翻译周期往往只有10天到两个月的时间”的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只是一种个别现象,不能代表中国翻译界的总体状况。3位翻译在两个月内完成60万字的作品是不可取的,而耗费10年或20年的工夫去翻译一部作品也同样是不可取的。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当代人的要求和50年前人们的要求也不一样了,读者的口味在变化。如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选题,寻找什么样的翻译家来翻译不同的作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翻译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出版部门也应该严格把关,把不称职的翻译和不合格的译品拒之门外。出版部门不谈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但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译文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这样一批出版社都在这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上述出版社出了许多优秀的翻译作品和著作,他们的经济效益一定不比那些出了粗制滥造之作的出版社差.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翻译作品,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学术著作的翻译,或是其他文本的翻译,绝大部分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我们的翻译家和翻译工作者,绝大多数是优秀的和称职的,他们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繁荣不辞劳苦、辛勤耕耘,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而那些不具备资质的翻译的粗制滥造之作并非当今翻译界的主流。
翻译评论家们应该抱着乐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1978年以后的翻译状况,充分肯定近30年来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2004年11月7日中国网的记者在采访林戊荪 先生的时候,林先生说,“我们欣喜地看到,高质量的翻译及翻译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优秀的翻译及翻译研究人才脱颖而出,翻译研究机构及翻译院系在全国一些院校相继成立。”我以为,这才是中国翻译界的总体现状和主流。我国翻译界和出版界应当携起手来,译者坚持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出版者严格把关,优秀的翻译作品和精品一定会层出不穷。评论界也应当客观地、心平气和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翻译出版情况。我国的翻译事业在译者、出版者和评论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更加繁荣。